:::
訪問專欄

創新照護篇:極現科技、先進感知、恆準定位、觸覺

公益創新—數位科技的社會價值:給弱勢族群的多元支撐


數位廣編首圖

前言
數位科技和社會創新,在產業升級外,更珍貴的價值是能協助社會各界各種不同有需求的人們。【公益創新.徵案100】在最終決選20案中,就有幾案提案針對不同類型的弱勢困境提出創新解方。




團隊—極現科技

臺灣第一個無人機救援隊:空中投送AED,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

台灣山區旅遊人數在新冠肺炎疫情後人數激增,山上救援的需求也隨之高升。但長年來,台灣山區、偏遠地區的第一線救援人力不足,尤其特定疾病發作時,在短時間內急救,是後續癒後是否良好的關鍵,救援時間愈短愈好。

圖/徐偉城執行長提到山難救助搶的是時間,如今WingAED經過測試,未來將持續在山區佈點,也希望藉由計畫倡議各界關注山區無人機救援的需求與未來性。
圖/徐偉城執行長提到山難救助搶的是時間,如今WingAED經過測試,未來將持續在山區佈點,也希望藉由計畫倡議各界關注山區無人機救援的需求與未來性。

但山區狀況險峻,極現科技公司徐偉城執行長說,曾有身邊友人在玉山上心臟停止,同行的人狂奔下山並帶救援資源奔上山,卻已來不及。也因此,極現科技提出無人機投送救難設備的提案「WingAED」。整套系統以全自動為目標,一旦收到求救訊息,無人機就攜帶AED(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)立即出發,並在幾分鐘內把最關鍵的救命設備投送到遇難者身旁。

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台北市測試過短程試飛,而今年(2024)將升級,測試5至10公里的飛行。最終目標是能在臺灣山區佈建300個據點,以提升山區的救援力。

徐偉城執行長說,拉長飛行距離、因應氣流和地形,都還有很多要克服的技術困難,不過是為了救人,提案很獲支持。

「台灣每年因山難求救的人次約有200次,約有30人無法平安歸來,當中主要是青壯年,是國家重要的生產力,每多救回一條命,都有巨大的社會效益。」

認識台灣第一的無人機救援隊,極現科技


團隊—先進感知

成為視障者的眼睛:從300到上萬個路口,智慧有聲APP協助弱勢安全行路

臺灣每年三千多起的交通事故中,死亡的案件有八成是老弱婦孺。對一般人都不友善的各式路口,對於行路不便的視障者、輪椅族或嬰兒推車來說,簡直行人地獄。

圖/吳長鋼執行長表示平常人走路、過馬路等小動作,對視障者來說都是重重關卡,因而結合藍芽廣播定位技術、微型定位器等技術,為視障者打造安全行路APP,更在台南市場域進行驗證。
圖/吳長鋼執行長表示平常人走路、過馬路等小動作,對視障者來說都是重重關卡,因而結合藍芽廣播定位技術、微型定位器等技術,為視障者打造安全行路APP,更在台南市場域進行驗證。

而上述狀況,就成為先進感知開發「智慧有聲號誌APP」的初衷。先進感知吳長鋼執行長說,這APP進一步運用AI影像辨識程式,協助視障者判斷號誌和斑馬線,提高用路安全。

未來先進感知也規劃整合車聯網,讓車子通過路口時,能提前收到路況通知,例如告知將有長者或輪椅族要過路口,減少盲區和不必要的意外。他說,十年內若「車子都能互相溝通」,交通事故將大幅減少。

吳長鋼執行長進一步解釋,台灣約從96年開始在路口佈建本土製造的有聲號誌,但目前全台也僅四百多路口。使用這個APP能補目前硬體的不足,代替有聲號誌成為弱勢者的眼睛。尤其對視障者來說,相對安全的路口將從原本的400個上升到上萬個。

這個APP也將在今(113)年擴大驗證,跨五都將有100位視障者試用這個APP過馬路。若能普及,是讓臺灣脫離行人地獄惡名的關鍵一步。

先進感知,用科技為視障者打造友善的世界


團隊—恆準定位

提高弱勢移動性:複雜空間的引路AI機器人

對一般人來說,到大醫院就醫都像迷宮探險了,遑論是行動力更不足的銀髮族、視障者及行動不便者等弱勢族群。複雜的空間提高人們出門活動的門檻,而恆準定位公司發現這點,開發能在複雜空間裡為弱勢引路的機器人。

圖/同樣需要行路引導的還有醫院的就診者,醫院人力不足時有所聞,郭倫嘉博士開發室內定位技術,透過導引機器人,可以取代弱勢族群需由人力引導至診間的人工作業。
圖/同樣需要行路引導的還有醫院的就診者,醫院人力不足時有所聞,郭倫嘉博士開發室內定位技術,透過導引機器人,可以取代弱勢族群需由人力引導至診間的人工作業。

恆準定位公司郭倫嘉執行長解釋,他們運用光達技術和感測器定位的融合,讓機器人成為「場域專家」。在醫院,AI導引機器人能引導就醫者去診間,同時也能依對話者身份介紹空間與設備。如此一來,前線服務人力不足的缺工問題能被解決,機器人甚至能做基礎的員工訓練。

目前這款機器人已在中國醫學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實地驗證,郭倫嘉執行長說,測試後發現接下來要優化的環節,像是要解決擁擠時仍可順暢運作的問題,或是場地過於寬廣時難以定位等難題。此外,機器人可加裝扶手讓視障者能輕鬆扶行,並加裝載運包包的平台。郭倫嘉執行長也補充,還有人回饋希望機器人可以可愛一點,老人家則普遍喜歡小朋友類的樣貌,因此他們也很努力添加角色介面的選擇。

開發這款機器人,就是希望能讓原本人心生畏懼的複雜空間,變得更加親民、便利一些,「我們的機器人一定會用最專業、最親切的態度來服務」,郭倫嘉執行長笑著補充,光是讓視障者進入複雜空間時,不要感受到那麼大的壓力,機器人存在就很有意義。

認識恆準定位


團隊—觸覺科技

不讓盲文素材貴不可及:立體圖像編輯系統,共同創作更多摸得到的友善

視障者閱讀及觸碰的素材,在製作上其實是比常人想像的複雜許多。一頁A4的教材,因為有需要識別的區塊和材質的考量,常常會花特教老師3到7天手作、再一步步電腦繪圖,完成後,一本書籍動輒要價幾百元美金,對製作者和使用者來說,都是高門檻。觸覺科技看到視覺障礙者的困境,因此創立雲端「立體圖像編輯系統」,希望降低製作門檻、讓視障人士能輕易取得閱讀素材。

圖/楊豐憶執行長希望透過降低視障者教材成本的同時,能引入跨領域的專家共同投入、創作更多的教材主題,包含生態、藝術欣賞等面向,讓視障者能更加認識世界。
圖/楊豐憶執行長希望透過降低視障者教材成本的同時,能引入跨領域的專家共同投入、創作更多的教材主題,包含生態、藝術欣賞等面向,讓視障者能更加認識世界。

平台的主要目標是「解決盲文書最複雜的環節」,包括協助辨識平面影像、自動分割區塊,讓製作者能輕鬆區分出視障者需要的閱讀環節,另外,平台還有多國點字翻譯和觸覺紋理資料庫,讓製作者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製作素材,不需每次重新從頭設計。

觸覺科技楊豐憶執行長認為,平台建立後,系統化的教材才有被完整建置的機會,除能造福臺灣至少五萬名視障者,也能將其服務拓展到其他國家。

此外,這套系統除讓相關領域的專家能短時間製造素材,未來應用範圍也相當廣,例如公共場所的友善空間及易讀易懂的觸覺地圖,藉此打造更友善的無障礙環境。這樣的平台也延伸出如觸摸圖設計師這樣的專業職位,讓視障者和社會的距離更近一些,並鼓勵民眾透過多元的感官體驗來理解這個世界。